
国庆长假刚刚过去,一些城市的中小学生又即将在11月迎来“秋假”。目前,浙江已在全省范围推行春秋假,广东佛山、湖北恩施等地也已实行。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中小学春秋假。
中小学生放假调整,关涉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多项工作的计划安排,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寒暑假制度已实行多年,但随着我国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改善,这样的制度不妨根据现实需求调整,春秋假的出现可谓正当其时。
追溯寒暑假制度的历史,是基于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气候因素等多方面考量的安排。寒暑假将一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避免学生因长期连续学习产生倦怠;同时兼顾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而寒暑假又对应一年中天气最极端的时期,放假有利于降低学生健康风险。
但显而易见,如今中小学生假期生活已随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生巨大改变。今年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5暑期城市文旅数据报告》统计,暑期抖音酒旅团购订单量、销售额均同比增长46%;上海旅游大数据也显示,涵盖整个暑假的上海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实现全要素旅游消费3132亿元。利用寒暑假和国庆等时间较长的公共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亲近自然、增长见闻,成了越来越多家庭假期的“刚需”。很多家庭的休假计划,都是围绕孩子的假期来安排的。
然而集中于寒暑假和公共假期的全国家庭“集中休假”,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扰和疲惫。因时间高度重合,寒暑假往往成为家庭出游的集中高峰,出行成本大幅增加、景点大排长龙、博物馆一票难求……原本带孩子放松身心、开阔视野的效果大打折扣;寒暑假又恰逢一年中天气最极端的时节,明明为了放松而安排的旅游反而被动成为“特种兵”,不仅体验效果不好,还要带着孩子面对各种变数和突发状况。对于工作单位而言,寒暑假家长们扎堆休假,也为工作安排带来现实困难。
春秋假正是适应这样的现实应运而生的变化,家长可以更灵活自主地安排假期。例如一些地方将春秋假与公共假期衔接,方便家长带孩子错峰出行;同一省内不同城市的春秋假时间不尽相同,避免春秋假成为“新的寒暑假”。而每年春秋两季,不仅气候适宜,也是季节变化、物产丰富的时节,更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媒体对已经推行春秋假的杭州、恩施、广州三地采访中,“错峰出行”“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拓宽视野”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由此可见,当下部分地区推行的春秋假,的确可谓基于现实需求的一种积极探索。《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特别强调了“有条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家庭收入、生活方式客观上存在差别,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家庭之间也存在具体的差异,探索推进春秋假同样要考虑这样的现实需求,细化配套政策避免制度变形走样和教育不公。例如,一些家庭担心因为带薪休假无法落实,春秋假孩子无人看管;也有人担心城市家庭有更多资源让孩子外出旅游或者参与丰富的研学活动,但农村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孩子难以获得有品质的假期体验;还有人担心寒暑假之外再将学期分段,可能打乱教学连贯性和孩子的专注力……
面对各种疑虑,需要细化配套政策避免制度变形走样,需要教育系统和其他多部门协作,共同解决学校和家长的隐忧:首先是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让家长与孩子可以休假同频;学校也要为假期“托底”,提升假期托管等服务水平;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和组织也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服务,避免“换个地方写作业”……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放不放假、怎么放假,关键还是要符合现实需求。最早探索中小学春秋假的杭州,“每年春秋出门走走”成了不少家庭的习惯;而地处山区的恩施州,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春耕农忙”实践,观察自然变化、参与秋收劳动等。
当中小学生的假期十大合法配资,从学期间隔、在家休息逐步转变为把孩子从单一的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融入到更广阔的自然与社会中去时,春秋假的探索可谓水到渠成、正当其时。
牛股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