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张蓉通讯员杭互法股票配资导航
花钱就有“人气”?随着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当下,流量成为各大平台的核心资源,一些流量骗局也随之出现。
运营某短视频App的一家北京科技公司就发现,一些直播间存在异常“涨粉”情形。原来,部分主播使用了杭州一家网络公司开发的直播场控软件,也就是俗称的“涨粉神器”,通过批量购买虚假关注、点赞量、评论等方式“烘托人气”。
随后,该科技公司将这家网络公司告上法庭。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网络公司的行为予以规制,明确提供流量造假服务属于帮助他人进行虚假宣传,判决其赔偿科技公司100万元。
日前,该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认为对类案审判具有示范价值。人民法院案例库是最高人民法院建设的权威统一类案检索平台,其入选案例既凝结司法智慧,更是体现社会治理重点难点的风向标。
在直播带货日益红火的当下,该案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仅为同类案件提供了法律适用范本,也为直播行业敲响警钟。
图源:视觉中国
流量造假不止在直播间。从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到社交媒体,刷出来的虚假人气、掺了水份的好评、虚构的热销假象等屡见不鲜。随着流量价值的攀升,从虚假点击、刷量造假到诱导分享、恶意引流,利用新技术,流量造假的手法也日渐多元,且形成了从前端刷量者到后台组织者的黑灰产业链。
比如,团伙式“刷单炒信”。今年4月,公安部网安局就公布了一起浙江云和县警方侦破的“网络水军”刷单案。该犯罪团伙开发多款刷单软件,通过虚假交易为电商商家有偿刷排名、信用度和访问量,累计为5000余家商户刷单2000万条,虚假评论、点赞4000万条,涉案资金高达3000余万元。
在直播间,传统的“刷单炒信”行为又演变出一类黑灰产从业者——“职业弹幕人”。他们通过操控虚假账号,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与网络店铺留言评价相比,这类直播实时评价更具迷惑性。
今年6月,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因涉嫌雇佣“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用户评价,虚构减肥奇迹,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出10万元罚单。作为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该案引发广泛关注。
流量骗局背后是流量变现回报的利益驱动。这些行为不仅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用户权益,也危害网络环境,扰乱市场秩序。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法官张翀说,当平台的流量数据失真,推荐榜单缺乏可信度,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也将导致平台的社会评价降低,透支行业诚信根基。
流量骗局屡禁不止,如何“破局”值得深思。
网络水军一直是网信部门“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的治理重点。针对虚假流量带来的危害,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建章立制。
2024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对“刷单炒信”、滥用技术获取竞争优势等涉及流量造假的行为进行规制,并督促平台对平台内竞争行为加强规范管理。
今年6月底,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了关于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明确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平台规则等进行不正当竞争,直指问题核心。
剑指虚假宣传等直播套路,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公开征求意见,拟进一步细化监管要求。
虚假的流量,带不来真正的繁荣。整治流量造假顽疾,需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平台及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搭建技术拦截、公众举报、信用惩戒、法律追责等多重防线。
面对屡禁不止、迭代出新的虚假宣传套路,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治东建议,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治理要与时俱进,合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和识别能力。
张翀认为,平台也应彰显其“守门人”角色,加强审核,从源头遏制流量造假。比如,强化动态监测,完善实时反作弊系统和平台举报机制,当用户举报虚假流量后,及时反馈,联合执法部门有效打击。同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从“唯流量论”转向多元评价。
同时,她提醒商家要加强自律,遵纪守法;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自觉抵制虚假流量。
消费者的信任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监管加强股票配资导航,虚假流量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真正优质的经营者将脱颖而出,而靠“套路”生存的“玩家”终将被淘汰。
牛股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