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青蟹、小虎麻虾、黄鳍鲷股票配资导航
加州鲈、草鱼、鲫鱼……
在广州市南沙区
一座扎根塘头的永根科技站
正为大家的“海鲜自由”而努力
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
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在优质种苗选育
精准营养调控、高效病害防控及智慧化养殖
等关键环节持续攻关
让餐桌上的海鲜
更美味、更丰产
深耕蓝色粮仓,矗立塘头的科研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区域——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咸淡水交汇的黄金水域滋养着连片养殖塘,其背后,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省南沙渔业产业园”。
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便扎根于此,紧邻塘头:一座1828.5平方米的科研大楼与占地201.8亩的华农南沙渔业高科技园,共同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塘头实验室”,将前沿科技直接导入生产一线。
南沙区万顷沙镇养殖塘
作为广州最大的渔业“菜篮子”基地,南沙区地处珠江出海口,水域面积超60%,拥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鱼塘近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近9万亩。
2022年5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三方共建的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按照“立足南沙、面向湾区、服务全国”的定位整合资源、创新制度,攻克产业技术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
“经过几年努力,研究院建设了水产育种与种业、种质资源与环境、病害防控、精准营养、智慧渔业与设施养殖五大创新平台,并打造了智能化海洋牧场技术研发与集成中心。”研究院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水产养殖学科专业主任杨敏介绍道。
研究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秦启伟 开展科研指导
团队围绕南沙青蟹、小虎麻虾、黄鳍鲷、大口黑鲈(加州鲈)、草鱼、鲫鱼等特色品种,系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涵盖种质创新、良种选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智慧渔业及工程化养殖模式示范等方面。
针对高附加值品种黄油蟹,团队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全国首个黄油蟹质量等级团体标准《黄油蟹质量等级评定规则》,建立起规范的品质评价体系;摸索出膏油“黄油蟹”培育技术,最高可将优质黄油蟹的转化效率提升至30%;同时研发了青蟹多营养层次立体健康养殖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南沙青蟹的整体品质与风味特征。在苗种繁育方面,成功实现人工环境下抱卵蟹培育与蟹苗孵化,相关成果在第五届水产种博会上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认可。
在小虎麻虾品种方面,团队建立了标准化人工育苗技术规范,设计并推广专用饲料配方,带动超100户养殖户参与合作,推广养殖面积300余亩,合作繁育苗种近1亿尾,有效推动该品种产业化进程。
在大口黑鲈病害防控方面,团队选育出具有虹彩病毒抗性的优质家系;开发出多种水产病原快速检测试剂盒,相关成果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成功研制石斑鱼虹彩病毒灭活疫苗,并获得农业农村部临床试验批件;多个水产动物病毒性病原疫苗保护率均达90%以上;针对特种水产养殖需求,利用专利益生菌技术开发出具有营养免疫功能的发酵饲料生产工艺。
在黄鳍鲷方面,团队选育出“粤农1号”新品系,研制出黄鳍鲷脱鳞病病毒及海豚链球菌核酸检测试剂盒,链球菌疫苗免疫保护率达95%以上;同时开发了黄鳍鲷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提升综合养殖效益。
此外,团队创制了多个优质草鱼新种质,开展了抗病草鱼中试养殖和苗种推广,成功制备了抗病草鱼二代苗种;研发的合方鲫2号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果,合方鲫3号也已进入中试阶段,产业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院养殖的南沙青蟹
助力产业转型,智慧大脑实现全域智控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牧场与智慧渔业创新的排头兵,研究院要如何助力传统水产养殖向全域智控、无人化养殖的智慧渔业转型?
团队几经尝试,探索出以“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养殖新模式,实现从“靠经验养鱼”到“靠数据育鱼”的根本转变。
2024年12月,华农南沙渔业高科技园建成揭牌。在这片占地201.8亩的科技园中,高标准养殖池塘整齐分布,综合实验室与智慧渔业管理平台相互联动,共同构建起一套先进完整的智慧养殖体系。
其中,15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区内集中部署了一批现代化设施,养殖基地中央控制中心、池塘养殖智慧管理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立体多层玻璃缸养殖系统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等一应俱全,展现出集约化、智能化的现代渔业新形态。
园内,水下摄像机犹如“水下哨兵”,敏锐识别鱼体表面的伤病,并密切监测亲鱼产卵行为;水面摄像装置实时监控鱼群摄食状态,为投喂策略提供依据。自动投喂系统整合多类传感器、补气管及喷料装置,实现投喂量精准控制和饲料利用率自动测算。
养殖尾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杀等多道净化工艺,确保达标排放。园区还广泛应用高效气管增氧与纯氧增氧(氧气锥)技术,大幅提高水体溶氧水平,有效提升了单位养殖密度与综合产出。
作为园区的“智慧大脑”,智慧渔业管理系统依托传感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水产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管控,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
通过水面及水下摄像机,数据集成中心能清晰掌握大规模鱼群的动态分布、游动规律和产量信息,所有高清画面与采集数据会实时同步至中央平台,为精准决策与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所有设备均可通过中央控制面板或手机APP远程监控,并智能调控水质、水温、投喂、溶氧等关键参数。”杨敏表示。
聚力海洋牧场,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今年8月,广州(南沙)黄唇鱼保护研究中心在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心以研究院为依托,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我国特有极危物种黄唇鱼保护与繁育的核心技术难题,为深远海牧场培育优质候选品种。
近年来,研究院与南沙本土水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技术帮扶、资源共享和课题共研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企业应对发展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4年,研究院与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签订技术支撑框架协议。研究院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技术现场指导工作,推动区内养殖户与企业向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转型。
“我们积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为当地企业、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2023至2024年度累计培训渔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超过500人次,有效夯实了地区人才基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赵会宏介绍。
此外,通过“挂榜课题”机制,研究院与南沙区多家渔业企业展开联合攻关,通过渔业产业调研,精准识别产业短板,系统梳理技术难题,重点聚焦水产疫病防控、智慧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等关键领域开展研发与应用,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循环渔业发展新路径,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希望能打造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渔业创新基地。”赵会宏表示。
“在一线,直接接触生产,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种‘从实验室到养殖塘’的连贯实践,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科研思路。”海洋学院2023级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蒙邦松同学长期驻扎研究院,他表示,“除了科研层面的收获,与企业和养殖户的交流也让我们更清楚产业真实需求。而且还能经常吃到最新鲜的海鲜,这种‘舌尖上的福利’也算是科研生活中的小惊喜吧!”
据悉,2023年起,研究院充分利用产学研优势,与华农海洋学院联合设立“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南沙渔业发展创新班”,在广州南沙开展渔业相关专业研究生“成建制”的培养。研究院内,自习室、办公室、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全面保障学生学习科研需要。目前已招收59名创新班研究生入学。与此同时,作为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研究院还积极开展本科生教学实习活动,每年有超200人次的本科生参加。
从鱼塘到云端
从一枚鱼卵到产业链
这场以“种”为芯的蓝色革命
正让咸淡水交汇的南沙
澎湃出耕海牧渔的新质生产力
成为万千渔户致富的灯塔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股票配资导航
牛股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